一、關於漂流木計劃
二、設立「嘉蘭村漂流木工坊」計劃
三、設立「嘉蘭村婦女工坊」計劃
四、重建過程中的文化保存與影像記錄計劃
五、長期的陪伴—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
前言、嘉蘭村災後產業重建
重建之路涵蓋文化、人倫、產業。它是一個家園重新凝聚的開始。特別是文化,是災後重建的一個主軸。「嘉蘭村自救重建委員會」也有強烈的共識,希望用文化、社區營造、建築美學及災後在地產業的重建,來化危機為轉機,重建出一個美麗永續的
重建計劃可以分成(1)建設重建(2)生活重建(3)文化重建(4)產業重建。目前政府單位和民間重要的社福團體,均以(1)、(2)項為主,這也是救災最重要的事。
產業重建的重要性
然而,產業的重建,則是受災村落未來希望之所繫。災後產業的重建,應與在地的自然人文環境特色充分結合,嘉蘭村過去以洛神、釋迦等農作物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,此次深受風災打擊,復育之路迢迢。如果能協助嘉蘭村利用現有漂流木發展木工產業,或在重建的過程中,結合生態、文化、美學、精緻農業…等專業。透過適當的民間資源導入和專業志工之協助,發展具有未來性的產業,將是產業重建的經營重點。
一、關於漂流木計劃
背景說明
根據林管處統計,東海岸約有數十萬噸的漂流木,為讓這些來自大山的漂流木,可以成為家園重建與災區產業重生的力量。為嘉蘭村的居民保留一批材質與數量皆充足的漂流木,亦成為災後產業重建計劃之一。
目前,經由林務局台東林管處及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的協助下,「嘉蘭村自救重建委員會」已取得約2,000噸的一般漂流木。台灣好基金會則負責協助這些漂流木的拖吊、運送、清洗、鋸工…等處理流程。
二、設立「嘉蘭村漂流木工坊」計劃
從921地震重建的案例可以發現,產業的發展與當地的特色息息相關,桃米社區以生態走出一片天。從山林中而來的大批漂流木,可以成為家園重建的材料。漂流木運用得當,可以透過技藝轉換成家園建築的材料、生活的傢俱,甚或是藝術創作的素材。無家可歸的村民,也可在處理漂流木的過程,同時能參與家屋的重建、文化的傳承和技藝的學習。原住民朋友對木頭材質的瞭解、尊重自然的生活智慧以及文化的累積,都可以呈現在他們的作品裡。
三、設立「嘉蘭村婦女工坊」計劃
部落的婦女就業困難,可藉由原住民傳統技藝找到工作,不必到外地就可以在家庭裡兼職的工作。由部落婦女手工製作的十字繡、搭配剪裁設計成實用的布包,上面的圖騰各具意義,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承。八八水災後,已先立即購置勾織袋材料,讓部落婦女及老人家開始製作實用的背包,目前正在籌設「婦女工坊」。
四、重建過程的文化保存及影像記錄計劃
文化保存部份:
嘉蘭部落主要由東排灣族及魯凱族所組成,有其特有的社會、語言及文化傳承意義。如何在重建的過程裡不讓這些珍貴的文化及原住民傳統智慧流失,變得格外重要。
過去原住民善用大自然的質材來興建家屋,而生活的智慧及神話傳說則轉化為建築或衣服上的圖騰紋飾,如被排灣族視為生命的百步蛇,象徵守護生命力量的陶甕則是。這些文化傳統,已經漸漸消失。大部份的家屋都是鐵皮屋的型式,失去了族群本身的文化特色。因此,在重建的過程裡,如何找出新的文化圖騰及生活記憶,也是一個必須認真看待的問題。
無論是從生活模式、神話傳說、圖騰應用、服飾穿著及歌舞祭典,均有其文化上特殊性,擬邀請歷史、美學、文化、藝術、空間建築…等各界專家共同參與,在重建過程中能夠保存既有的文化特色,又能在美學及藝術的層次上有所提升,從傳統中走出新生機。
影像記錄部份:
嘉蘭村的家園重建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,它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及各界的投入。在重建的過程裡,不論是部落內老人家歷史記憶的保存、居民災後的心路歷程、還有重建的每一個重要時點及過程,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,詳實紀錄重建的歷程。
為忠實呈現嘉蘭村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擬蒐集嘉蘭村過去的部落背景及空間資料、莫拉克颱風之後的災區影像及文字紀錄,以及居民在重建過程中所經歷的點點滴滴。
五、長期的陪伴—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
激情是一時的,災區需要的不單單只是短期救援、經費及物資上的協助,而是長期且持續穩定的關注和協助。在重建的過程裡,必須以災區居民的真實需求以及
想法為主體,民間力量扮演的是協助與陪伴的角色。
這次的「嘉蘭村災後產業重建計劃」,不僅僅只是實體的家園重建而已,更是文化、心靈、產業、教育的全面性重建。「嘉蘭村自救重建委員會」本身已有許多經過村民討論出來的分組工作,但在災後產業重建仍是最需要外界支援的。
台灣好基金會作為平台,亦整合各界資源一起協助嘉蘭村的災後產業重建。目前,在文化界和企業界部份,已有嚴長壽先生、林懷民先生、柯文昌先生、龍應台女士、姚仁喜先生、殷允芃女士…等多位人士,均曾參與專案討論或親赴災區與「嘉蘭村自救重建委員會」代表交換意見。
|